太岁头上动土的动物,什么生肖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头上拔毛的比喻
胆子贼大!
为什么民间有说太岁爷头上动土这句话?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难岁篇》:“移徒法日:‘徒抵太岁凶,伏太岁亦凶’。”
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是用鸡蛋碰石头,比喻触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人和事。
据中国一些辞书的解释,太岁是古代民间对木星的一个别称,木星它每12年要围绕太阳转一圈,它每一年有一个位置,地下相对应的就有一个太岁出现。民间传说盖房子兴土木的时候门不能正对着它在天上的星位。不然地上的太岁就会动怒。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说法。
一般用什么动物来比喻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老鼠
太岁头上动土打一动物
虎。
俗话说“太岁头上动土”,“太岁”是什么?
在不远处的从前,人们不论是建房筑屋、修坟建墓,凡是要破土动工的,都必须要请风水先生先看一下地点、方位,选定开工日期和时辰,如果择日不吉,或者弄错了方位,就会招来灾祸,轻者家宅不安,重者家破人亡,甚至于灭绝户口,这实在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
有这样一个传说:大明开国功臣有一次回到苏州,半夜时分,听见附近有撞木的声音,问随从所谓何事。随从回答道,是民间有人正在上梁。又问房屋大小,回报说,只是一间几桁瓦的小房子。
叹息道,风水先生择日真有本事,此家日后必然会大发,只可惜是个贫家,发了以后,主人一定会拆了重建,旺气一去,又会衰落。后来这户人家果真年年兴旺,短短数年之间即成为巨富。主人嫌屋小拆了重建,不久后,此家很快就又衰落了,一如所言。
这个故事反映出旧时择日的,同时还有择地和择方位的。若择地错误,或犯了方位,便是触动了太岁,极不吉利。所以旧时动土必须要避开太岁。于是即有了“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话,《水浒传》第二回中,史进对少华山头顶陈达喝道“好大胆,直来太岁头上动土!”由这句可知,太土头上的土是动不得的。
说也奇怪,太岁本不是什么有形有象的神灵,而是古代星历学的一个名词。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天测地之时,了解到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中的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即由天上的某一点起,十二年后又会回到原来的一点(现代天文学家观测出木星的公转周期为11.86年,但古人只取大概,即十二年),换句话说,木星在天上移动一周天的十二分之一的时候,地上冬去春来,又是一年重新开始。
因此古人将木星称为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即十二年,地支经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这个纪年,即叫“岁星纪年法”。
“太岁头上勿动土”是什么意思?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俗话说,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总有些关系,是必须小心对待的。太岁到底是什么呢?关于太岁的俗语从何时开始流传?民间认为太岁是什么?
由于以往古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这个“难得一见”的“神的使者”充满了恐惧心理,担心得罪了它就会被老天降祸。其实,早在大禹时代,太岁就已经被记录在《山海经》上了。
除了古籍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发现太岁的消息也经常被报道,2005中央电视台还就发现的太岁做了专题报导。实际上,太岁就是一种大型的复合型菌类,因为它是一种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古生物,所以很难把它归到具体的类别,它不但没有任何神力,还是个自身难保的家伙。明代李明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把它分在了“菜”那一类。
太岁,本为道教神明的尊称,是对应天上地下的神煞领导。后被引用为“神煞论”来推断人的运程。古书云:’’岁摄兵权,人生死。”又云:”逢太岁之年,无喜必有祸。”或云:”反吟伏吟,涕泣零零。”等等之论点。流年太岁?
流年太岁,是司管人间一年之吉凶祸福的岁君。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2002壬午马年有四个生肖犯太岁 马人—犯刑、鼠人—犯冲 兔人—犯破、牛人—犯害 “刑”:有刑律、刑伤之意;抵触相刑,亦称伏吟。
无论是犯刑、冲、破、害者,皆受到流年太岁的影响,会导致官非纠缠、仕途阻滞、投资失利、情绪波动、人事不和及感情离合、严重者有意外血光之灾等情况出现。
除此之外,壬午年之太岁姓路名明.若有人叫路明、姓路或名明;则须注意触犯太岁姓名的名讳。化解太岁之凶力。可拜太岁作福,以求趋吉避凶。亦可求取“化太岁灵符”,以保护身平安。
《广异记》中也说: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
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据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这块“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对此,专家称,它其实是一个有生命的、低等菌类混合体,与《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的“肉芫”不能简单划等号。
据《中国民俗大辞典》介绍,太岁为值岁神。“太岁为百神之统,俗谓之中天子”。传统的太岁形象是头戴紫金冠,一身戎装,手执方天画戟的凶神恶煞之像,说来有些滑稽,太岁实质是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关于它的职能比较模糊。有称其为岁星(木星)的,有称其为四时寒暑之神的,有说是十二辰神的,有说是月神的。总之,它的关系和岁星比较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