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爱秘籍
你身边的私密情感专线!

古代取名方法,古代取名字有什么讲究

古代取名方法,古代取名字有什么讲究
古人怎么取字

“字”,也称 ”表字“,是中国的“特产”,外国人没有。
字,是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字,必须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比如:
1,曹操,字孟德。“孟”表示庶出的老大,“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2,赵云,字子龙。常言道:龙从云、虎从风;
3,孙权,字仲谋。“仲”是“老二的意思,”权谋“一词,谁都知道;
4,马超,字孟起。表示他是马腾的”侧室“生的,老大;
5,马谡,字幼常。表示他是老马家的 ”小五哥“;
6,杜牧,字牧之。这种情况叫做“以字行”。当名是动词、形容词,字要以字行:
孟浩—–字浩然、李白—–字太白,……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 “字”。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有 “字”。
贫苦的老百姓不可能有字,没听说武大郎的字叫什么。
蒙古鞑子灭亡中国后,南方的汉族人连名都不许有,更别说字了。
土财主、奸商,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也弄个字,人模狗样的。
古人称呼他人,一般称他的字,不能呼名。呼他人的名,很不礼貌,人家会恨死你。
一个人的字,是在成年后才有的。年轻人为了表示谦逊,都说:”年幼,无表“。
古代的中国是 “礼仪之邦”,封建道德讲的是 “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现在的中国,讲什么?讲的是拜金、作假、欺诈,还要字干什么?
时过境迁啦!

古代中国如何给女儿取名?

古代女孩子起名,主要是突出女性美,富有“女性意味”和“柔情色彩”,给人清爽、温柔、艳丽、姣美的感觉。
中国古代传统女孩起名常用方法大致可分几类:
方法一、古代女孩起名常在历代典籍诗文里寻找灵感
对于给孩子起名,中国一直有:“男楚辞,女诗经,文论语,武周易”这样的说法。《诗经》中的某些词句用来给女孩做名字,在今日看来仍不失清新,用得好可使人平添一股独特的书卷气。
林徽因是一代才女,以美著称,这美也体现在她的名字上。那么她的名字出自哪里呢?林徽因的原名叫林徽音,这个名字是她做过清朝翰林的祖父林孝恂为她取的。出自《诗经?大雅?思齐》的 “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后来她改名林徽因是她为了和一位叫林微音的男士有所区别,这个人的名声有些不雅,林徽因洁身自好,不想人们把她的人品和他的相混淆。
女作家琼瑶原名陈喆,琼瑶是她的笔名。“琼瑶”是美玉的意思,出自《诗经?国风?木瓜 》中的“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是一首描写男女赠答的情诗。这个美丽的名字给她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方法二、古代女孩起名常巧用叠声字取名
金庸是位非常会起名的作家,他小说中女主角的名字往往和容貌一样清新不俗,叠声字是他常用的方式,如:任盈盈、殷素素、甘宝宝、香香公主等。
叠声字的名字简单易记、天真活泼,由于一般都读轻声,容易令人产生轻松、亲昵之感,是很常见的一种取名方式。如:冰冰、晶晶、曼曼、芳芳、丹丹、丽丽、莹莹、茜茜、菲菲、婷婷、莎莎等。缺点是容易重名。
方法三、古代女孩起名常巧用儿话音取名
在单字后面加上一个“儿”,一般是作乳名的,现在也常有人用来做名字,特点是给人娇柔妩媚之感,使人产生怜爱之情。如菲儿、曼儿、雪儿、柔儿、灵儿等。

方法四、张扬个性、另辟蹊径取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追求独特的个性。一个个性十足的名字也的确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著名作家被世人牢记住的都是他们独具特色的笔名,真名则往往被忽略。比如非常著名的女作家三毛,其魅力不仅仅来自文字和经历,还跟她个性十足的笔名是分不开的,而她的真名陈平就如名字本身一样平淡无奇,不为人知。央视著名女主持人王小丫,也是以非常个性化的名字令人倍感新鲜、亲切。还有网络写作成名的女作家安妮宝贝的名字也是十分另类和独特的。相信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给女孩取名的方式会更加自由和开放。
方法五、古代女孩起名常巧用中性字取名字
巧用叠声字和儿话音的取名方式,简单易行,只不过还是偏于阴柔的美感多些。传统给女孩的取名方式大多以阴柔之美为主,旨在突出女性特征,但有时候反其道行之,也能起到特殊的效果。
比如在文学史上颇有些名气的“张家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是一位儒商,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家中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在当时成为很多文人心仪的对象。后来,大女儿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有趣的是,张老先给女儿起的名字里都有“两条腿”,意思是注定要跟人家走,巧妙幽默,完全没有一丝闺阁脂粉气。
二姐张允和曾一手撮合了三妹兆和与沈从文的婚姻大事,事情办成之后,给沈从文发电报,只用了一个“允”字,半是家里的态度,半是自己的名字,这“半个字的电报”的故事一时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也使得张老先生不俗的取名方式,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古代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讲究?

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将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论的运用,因为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世间诸般和谐皆由于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这种原理去实现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炽(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镇(金)→ 宪宗——朱见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载垕(土)→ 神宗——朱翊钧(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检(木)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古代取名的学问是什么?

中国从古代就对取名很重视,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重要。通常是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但也有满月起名、周岁起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从周朝起,起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

古人认为,一个好名字涉及的内容多样,有文化背景、个人信仰、社会发展走势等,尤为重要的是与《易经》相结合,与先天八字的强与弱,先天五行的喜与忌,五格数理的分析,人的十二生肖,《易经》六十四卦的分卦卦象剖析等相结合。古人觉得一个好名字,不但寓意、听感、美感和五格数理好,还要与八字强弱互补、阴阳合一,循环相生,并与先天五行喜忌相符,只有这样的名字才是好名字,才有益于人的一生。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式来区分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达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名字所表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一样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因为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采用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交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辈的名字就要回避;取名时也避免取他们名字中的字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不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由于避讳的原因,现代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尊重。

几千年来,许多学者对姓名的笔画也进行了研究,并与《易经》相结合形成一门独立的测字学。后来,历经各代学者补充整理、详加说明,但并没引起世人的充分重视。19世纪初,日本学者雄崎健翁对中国姓名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称为“圣学”。随后,又传人新加坡、、澳门、、韩国等地区,形成现在的姓名学,并沿袭至今。

现在,姓名学已经风靡中国,出现了很多起名公司和起名网站,并出现很多所谓起名大师或起名专家。其实要想取一个好名字,并非起名大师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收集与整合多方面的资料。

取名注意事项多数父母给孩子取名,通常寄托了对子女的期望。取名要按照性别、生日时辰、家庭成员的历史,族谱、家谱的传承’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父母的愿望等,综合取舍,再决定。下面介绍几种取名的方法和技巧:

区分男女取名法古今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多按照其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分工不同、生活习性不同而决定。

男性取名特点:依据男子勇猛、坚韧、豁达、向上、有力量、不怕困难、勇于斗争、敢于尝试的特征,选用鹰、虎、彪、豹、鹏、大鹏、万《里、高山、山、海、川、河、大干、长空、宏伟、飞、升、腾、达等字取名;依据男性有理想、有抱负、有宏伟目标、要建功立业的特点,选用保国、进帅、国柱、栋梁、向前、为民、建功、建勋、弘业、知远等字取名;依据谋求一生平安、发财进宝的特点,选用进财、进宝、财旺、金宝、富贵、四吉、喜财、升财等字取名;还有选用不俗的字、表达志愿的字、表达操守的字、表达长寿的字取名,甚而选用外国译音字取名等,层出不穷。

女性取名特点:选用加“女”字偏旁的字,见名便知是女性,如女、妞、妮、妍、婧、妹、姑、姗等;选用花草这类字来表示女子名字,这种形式表达出女子像花一样美丽、娇艳、动人,听了名字就让人喜欢,如芝、兰、芋、芍、菊、芗、芯、芦、芙、芽、苓、苁、花、芬、芳、芹、蓉、苹、茉、莉、苗、英、芨等;选用玉石珍宝一类字取女子名,象征女性的高贵,如玉、玛、瑙、环、珏、珀、珍、珊、珠、琪、琳、瑚、琼、瑛、宝、金、银、钰、钏等;选用艳美一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美丽、可爱,如美、丽、娜、倩、俊、娟、花、艳、妍、鲜、艳等;选用柔情、柔景一类的字取女名,表达女性温柔可爱的性格,如云、月、波、雪、雯、涓、惠、怡等;选用有关女德这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文雅、正直,如慧、巧、静、娴、淑、秀、俊、阁、钗、钏、香、文、雅、真等,色彩缤纷。

崇尚圣贤取名法古往今来,人们取名时,也以圣贤的名字来取名,表达出对圣贤的崇慕,如选用尧、唐、舜、虞、禹、汤、文、武、孔、孟等字人名,都是明显的例子。

引经据典取名法截取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略加变化,作为名字,表示名字的典雅和不俗。如:贺方,来自《诗经·大雅·下武》“四方来贺”;侯朝宗,来自《诗经·小雅·沔水》“彼流水,朝宗于海”;诩字,来自《礼记·少仪》“会同主诩”,郑玄注:“诩谓敏而勇。”

五等爵位取名法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君王册封贵族的等级,象征贵族的权势与地位。人们取名选用公、侯、伯、子、男是表示对权势的尊崇。

崇尚道德取名法中国人因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有一种崇尚道德的传统美德,在取名方面也能体现出来。如:取名时选用德、道德、敬德、仁、义、礼、智、忠、孝、节、忠恕、守敬、诚、忠诚、实、诚实、德洁、德行、恒节、德福、建德等。

崇尚吉祥取名法很多人取名,希冀吉祥、幸福,因而,选用吉祥、幸福方面的字也不少,如吉、祥、吉祥、福、禄、寿、喜、禧、有福、幸福、庆、吉庆、瑞、祥瑞、竹瑞、嘉、兴、利、兴利、胜、胜利、天、天胜、寿、鹤寿、伟、大伟、安、平安、进喜、焕发等。

崇文尚武取名法文、武是人们建功立业的两种途径。有人崇尚文,如文、文学、力文、文俊、儒、儒雅、宗孔、宗孟、文华、翰、翰林等;有人崇尚武,有关的字有武、威、纵、天纵、震、强、加强、力、大力、镇、镇武、振武、虎、彪、豹、鹰、鹏、云鹏等。

易象八卦取名法易象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构成,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

两卦在八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本源。《周易》、《易传》以及易象、八卦,在中国是很有影响力的学问和文化现象,从伏羲到孔子,再到历代易学家,都对易象、八卦有钻研。易象、八卦也深入到中国人的取名上来,因此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字都是取名应用率比较高,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用字。

崇尚自然取名法辛苦的中国人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培养了热爱自然、崇拜自然的美好风尚,这种美好风尚也突出地反映在取名的学问方面。崇尚自然的取名法,用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日、月、星、辰的名称,到各种山、川、河、水的名称,到各种动物、植物的名称,到春、夏、秋、冬的名称,到各种自然现象的称谓,都能够用作取名用字。如江、大江、河、大河、川、大川、山、大山、岳、嵩、湘、沔、汉、柏、枫、桦、桐、楠、竹、草、芳、芳香、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晖、朝晖、日、月、星、辰、石、兰、莲、梅、菊、洲、荣、鹤、燕等,举不胜举。

另外,还有阴阳五行取名法、天干地支取名法、十二生肖取名法等,取名选用阴、阳、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字。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对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字来说是一个词,但是在我们的中国古代,名和字其实是分开的,完全就是两回事,名就是一个人的大名,而对于字是成年之后由父亲母亲或是老师给取得。

在古代,古人小孩出生三个月之后,由他的父亲给他取一个名,叫作乳名或者是叫作幼名,等到他长大以后,进入了社会,因为要有称呼了,别人称呼他,就不能称名,这就还需要一个尊称,并且还需要一个字,具体来说的话,是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是十五岁行“及笄礼”,这些也都是成人礼。 那么这就在成人礼的仪式上就要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或者是一些当地的贤人给取一个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个字我们也是经常说表字什么什么,但是这个名和字虽然在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

对于取名字的标准,比方说,诸葛亮,字孔明,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这种关系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近的,相承的,相延的,相补的,甚至是相反的等等。相反的就有,比如说,韩愈,字退之,对于韩愈中的愈是前进的意思,但是呢这个退字就是恰好相反的,所以就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在这就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古人的自称,只能称名,而不能称字,比方说,刘备,他只能说备怎么样怎么样,不而不能说玄德我在怎么样怎么样。

平辈或者是一些关系一般的人,长辈对于他的称呼只能称字,比如曹操称刘备就只能称玄德,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我们常说的指名道姓就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不管男子有字,女子也是有字的。

中国古代的各个诸侯国和朝代都是怎么给自己起名字的?

夏:据《史记》引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的。商: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之称。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汉: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国,改国号为“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又有“前汉”和“后汉”之分。魏: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
吴:孙权占据扬、荆、交,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春秋时的吴国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其位处江东,也称“东吴”。晋: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为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辽:辽原称“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另据《辽史》记载,由于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压倒过“辽”。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为号,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还认为与佛教有关。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继承郭子兴的元末起义军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其首领韩山童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便称“明”。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至于改变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