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爱秘籍
你身边的私密情感专线!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价值,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价值,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如何分析市场青花瓷器价值

任马跃

河北博物院有哪些必看宝物?

上次去河北省博物馆专门去看了“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据讲解人员介绍,这一件元青花是世界仅存的最完整的意见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另外有两件,一件在日本以为私藏家手里,还有一件在故宫博物院,但是故宫博物院这一件的盖子是修复的。 这一件元青花是60年代出土于保定永华南路小学原址,据当时经历过得人讲,这里临近北京,应该是早年间大户人家的宅院。

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有哪些

燕下都铜铺首元青花盖罐古莲花池长信宫灯元青花 河北博物院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国家级博物馆,内涵了大量的镇馆之宝,这些都是古代燕赵之地的一级文物,那么可以看成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文物有哪些呢?

河北博物院,作为文化大省的唯一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展现了冀州大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燕赵故地的千年文明,保存了大河之北的文化精品,内藏文物十五万件,展览面积两万两千余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实乃燕赵之瑰宝!这其中,就有被称为河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的十大珍宝,见下表。

序号

珍宝名称

珍宝年代

出土时间

出土地点

1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战国

1966年

保定易县燕下都遗址

2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战国

1977年

石家庄平山县中山王墓

3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战国

1977年

石家庄平山县中山王墓

4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战国

1977年

石家庄平山县中山王墓

5

刘胜金缕玉衣

西汉

1968年

保定满城汉墓

6

长信宫灯

西汉

1968年

保定满城汉墓

7

错金博山炉

西汉

1968年

保定满城汉墓

8

高洋墓墓道壁画

北齐

1989年

邯郸磁县高洋墓

9

彩绘散乐浮雕

五代

1995年

保定曲阳县王处直墓

10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1964年

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

从上表,可见这十大珍宝有六件是出土自保定大地,占比之高远超其他兄弟地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如何的呢?岁风君尝试以普通群众的角度去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
燕下都铜铺首
一方面,这是与保定地区这片土地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文明沉积密不可分。

保定地区(含定州与雄安三县)面积广达两万两千平方公里,人口众达千万有余,地处燕南赵北,河北中心位置,西有巍巍太行,丘陵绵延,东有河湖密布,直通大海,中央平原广阔,河曲穿流,土地肥沃。这样一方宝地,自古以来就是文明昌盛之地。

保定地区地形图

虽说保定城,仅有千年建城史,始自宋金,但是保定地区的文明却与中华民族同起步,可谓有五千年文明。徐水西部釜山相传即为黄帝合符之地,唐县、望都和顺平一带相传为尧帝和舜帝的主要活动范围,至今有众多遗迹。除却这些无信史可靠的传说,易县为燕下都,“风萧萧兮易水寒”刺秦荆轲就是在这里出发,表中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就是那个时代燕下都文明的见证。同时期,中山国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印。西汉初年的中山靖王刘胜在其统治地区选择了满城陵山这一背靠大山,前往大平原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千古之地,也将彼时的珍宝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两千年。千年之后,这批珍宝,甫一出土便震惊世界!保定大地,这片肥沃的土地,是农耕时代最优良的生存之地,物阜民丰。及至唐代,安史之乱就是源自包括今保定地区的河东,成为藩镇割据的地区。再到元代,以及明清两代,保定成为京畿重地,重要性自不必多言。
元青花盖罐
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保定大地留存了众多文物,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宝中的六件。在保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土了河北省最多的文物,也出土了河北省文物中精品珍宝。某一件文物的出土具有偶然性,但是如此多而精的文物出土对于保定这片厚重的土地而言就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文明留存的象征。
古莲花池
另一方面,保定出土六件珍宝入藏河北博物院,本地博物馆几无珍贵文物,这是与河北博物院的历史有关的。河北博物院建国初年建于当时的省会古城保定市中心的古莲花池,当时保定并没有建有自己本地的博物馆,所有的本地出土文物几乎全部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比如说,满城汉墓精品文物几乎全部由省博收藏。再比如,距古莲花池仅几百米远永华南路小学出土的多件极品元青花,除个别由国博收藏外,其余全部由省博收藏。即便当年保定本地有意收藏,也无地可藏,因为当时保定并没有地方博物馆,全部由河北省博物馆收藏。及至1982年,河北省博物馆随省会播迁落地石家庄,珍贵文物亦随之带走。1998年,保定市博物馆才姗姗来迟。这就造成了文物大市的博物馆却无一精品文物的尴尬局面!这是近几十年省府驻地变迁造成的历史现实,虽无奈,却真实。
长信宫灯
其实,一省珍品文物入藏该省最高等级博物馆是十分自然和合情合理的。不论文物收藏于何地,在国家级博物馆,在省级博物馆,亦或是在地方博物馆,都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展示,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展现了我们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的财富!
元青花
以上内容,便是岁风君关于河北博物院十大珍宝六件出自保定缘由的浅显探索,抛砖引玉,期待诸君匡正。

河北博物院南门

市井小民,岁风润物,码字不易,浅薄粗鄙,博君一笑,若能一思,不胜欣喜。

2023年2月16日

这是什么年代价格多少

瓶底没款么

请谈谈元代釉里红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存世量。

正好在复习宋元考古,随手给你打上来笔记上有的内容吧
元代釉里红
釉里红是指以铜料在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元代釉里红的花纹不是纯红色,当时的技术还不能烧出纯红色花纹,到明宣德和清康熙时才烧出最好的釉里红器,但元代釉里红很少见,故珍贵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哪些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代瓷器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其创烧的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并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烧出的白瓷为甜白釉色,被后世称为“枢府瓷”。而且,此时的对外贸易、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开始烧造大量瓷器外销。白釉也称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装饰技法以印花为主,刻画花为辅。盘、碗之内壁往往横印缠枝花卉或云龙、云凤、云鹤、花鸟、缠枝莲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纹间模印官府铭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高2.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11.4厘米。盘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足内露胎无釉。

该盘外壁刻画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矫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两字。八吉祥的顺序,从“太”字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肠、螺、轮、盖、花、珠、鱼、伞”。

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蓝釉瓷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高4.5厘米,通流长17厘米,底径8.5厘米。匜敞口,浅弧腹,平底。口一侧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较薄。内外施蓝釉,釉厚而不均匀。口边和外底无釉。内底描金线圈内绘金彩折枝花纹,内壁画5朵金彩祥云。

该器造型模仿青铜匜,蓝釉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配以熠熠生辉的金彩。同时发现的还有蓝釉描金小杯和盘。此匜金色花纹丝毫无损,光艳如新,实属罕见。

红釉瓷为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只有在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发现,出土的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红釉暗刻云龙纹执壶,高12.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5.3厘米。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置弯流,另一侧置曲柄,圈足较高微外撇,无款。

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盖一侧及壶口沿外侧各置一个小圆环系,以便系绳连接,防止壶盖脱落。通体满施红釉,腹部暗刻五爪云龙纹。此壶釉面匀净,釉色鲜艳,是元代红釉瓷器中的珍品。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形壶是元代景德镇窑新创的造型,这种壶的形体小巧,主要用于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绘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饰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小件和大件两大类,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有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和国产的钴土矿特点相同,应是国产钴料所绘。

常见的器物有杯、碗、盘、匜、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并且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多属民用瓷。

如元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高23.5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7.3厘米。壶直口,口下渐展,粗颈,垂腹,腹下内敛,圈足微外撇。

腹一侧置上细下粗的长弯流,流上绘火云纹。另一侧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绘银锭、宝钗等纹饰。附平顶盖,有圆珠纽,盖上绘菊瓣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器身于青白釉下满饰青花纹样,腹两面均绘凤穿缠枝花卉纹,间以火珠云及竹石纹。

此壶通体花纹满密,而主体纹样突出,繁而不乱。青花色泽浓艳亮丽,是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见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铜器,为元代瓷器的流行样式,除青花器外还见有龙泉窑青釉制品,元代瓷器借鉴这种造型时,特别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铜壶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

再如青花飞凤麒麟纹盘,高7.9厘米,口径46.1厘米,足径26.1厘米。盘折沿,菱花式口,盘心坦平。通体施青白釉,底素胎无釉。盘内外绘青花纹饰多层。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青花网纹地上突出白色缠枝牡丹纹,盘心边缘环以卷草纹,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凤各一,空间衬以白色的莲花及朵云纹。盘外壁绘缠枝莲纹。

此器青花发色纯正,构图严谨。盘心纹饰寓意“威凤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如青花鸳鸯荷花纹花口盘,或称“满池娇”,高7.3厘米,口径46.4厘米,足径29.8厘米。盘16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

内底绘两只鸳鸯游弋在莲池中,一鸳、一鸯顾盼生情。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茎上均结有6朵盛开的莲花。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圈足内无釉且内墙斜削。

此盘上的主题纹饰为内底所绘人们喜闻乐见的莲池鸳鸯图,这种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有的只绘莲池,有的在莲池中绘有禽鸟,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开光内者。

还有一类青花瓷,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带有黑褐色的斑点,纹饰层次较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

画得很满密,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高46.1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3.4厘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

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陀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体现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的特点,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梅瓶不仅纹饰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发着美器的光泽。

到了明代,梅瓶变为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如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乡观音山沐英墓发现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即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该瓶有着极为独特的青花纹饰,体现了极高的烧制水平,被称为“中国瓷器三绝”之一。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径为13厘米,而口径仅为5.5厘米。小口、斜腹、敛胫、平底,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给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之独特。

此件梅瓶通体绘有各种青花纹饰,虽然纹饰层次多样,但上下饰的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都很好地为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主体纹饰服务了,从而使得整个器物浑然一体而主题鲜明突出。

这件瓷器的画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而瓶中所绘人物的生动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桨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作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

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

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

该罐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

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有釉里红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多种。如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高20.5厘米,口径6.3厘米,足径6.8厘米。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径最大处各有暗刻弦纹4道,上腹部刻画一只野兔奔跑于花草间,小兔作回首观望状,以釉里红点睛,刻画技法娴熟,刀锋犀利洒脱,线条流畅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纹空白处随意涂抹釉里红,形成红地白花,增强了图案的艺术效果。瓶内口部涂抹釉里红。

小件用具再如釉里红转把杯,高10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节式高足。通体施青白釉。杯身涂抹3块釉里红斑,并置一小圆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衔接,可以自由转动而不脱开。

此杯装饰斑块发色鲜艳,似晚霞般美丽,实属难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转动的杯足更增其玩赏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还有吉州窑和玉溪窑等。

吉州窑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缘于北方磁州窑,但又具有吉州窑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黄,黑花发褐,底色与纹饰色彩的对比没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那样强烈。

如元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通高6.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盖。外壁采用白地黑彩装饰,主题图案为缠枝卷草纹,盖面饰一折枝花卉纹。此罐形体较小,

为蟋蟀罐。图案简捷流畅,自然大方。

玉溪窑的青花与景德镇的青花风格有着明显不同,玉溪窑青花器的胎质酥松,釉色泛黄,青花色调灰暗,釉面玻璃质感很强。

云南省禄丰元代火葬墓中发现有玉溪窑青花玉壶春瓶,高25.6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9.5厘米。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通体施青黄釉,外壁以青花绘蕉叶、莲瓣、鱼藻纹。

此瓶的青花色泽虽不如景德镇青花,但绘画技法自然流畅,寥寥数笔即将纹饰表现得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国边疆地区制瓷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