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卦辞爻辞背诵方法,易经卦辞爻辞解释
易经卜卦断爻的方法,卦辞爻解
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有所流传,但个人认为不对,因为这是一种僵化的看法,掩盖了周易卦爻辞用法的本源。采用卦爻辞断卦,虽然是上古之法,但仅在那个时代流行,汉代以后,并不流行——这是因为卦爻辞只是文王、周公等人对易理的一种运用而已,而那时的易理学术远没有汉代以后发达。所以那时的易理、卦理的发挥都有限;那时还是易学的早期、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近现代卦爻辞断法的实践,好像比较有名、有大量真实断例的,也就只有日本的《高岛易断》了。
再说的那种朱熹的断法,为什么是僵化的认知?个人认为,那不符合《周易》卦爻辞的功能。周易的六十四卦,仅仅是64个原始“静卦”,而不是全部“卦”。爻动,指的是在某一个静卦基础上派生出的一个“动卦”,但这个动卦不等于就是变卦的那个静卦——动卦也就是静卦之间的中间形态。比如,乾卦初爻动,变卦为天风姤,那么乾卦初爻动=天风姤吗? 绝对不等于,这是不同的卦。所以朱熹那个说法里面,当变爻超过3个,就看变卦卦爻辞的说法、以及五爻变以静爻爻辞断的说法,均属狗屁不通。
比如说,乾卦初、二、五爻动,变卦是火山旅。这是一个“动卦”,既不是乾卦也不是旅卦,不应该看乾卦和旅卦的卦辞;而应该综合乾卦初、二、五爻的爻辞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朱熹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发明这套用法的文王、周公人家是明白的,所以乾卦六爻都动的判断,人家给了一个“用九”的断词——“见群龙无首,吉!”。什么是“用九”?就是乾卦六爻都动时的综合断词,这个绝对不等于坤卦静卦(乾六爻动的变卦为坤卦),也和坤卦的爻辞没有关系!
怎样自学易经
弄懂的。另外很多人是图着算卦、预测的目的去学周易,那我劝那些人还是尽早放弃。周易是可以预测,但这只是周易庞大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罢了。
>02
2.了解周易,知道它大概是什么、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解的话请参见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03
3.寻找合适的入门书籍,周易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文字拗口晦涩难懂,所以作为入门最好选用有翻译的书。小编入门用的是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周易还算权威,现在市场上关于周易入门的书籍俯拾即是,但真正权威的并不多。我并不是说他们的入门书有多么多么错误,但总感觉他们的解释主观性太强,个人水平有限、不适合入门。还有大家要想再买点其他的书中华书局的书也不错,推荐购买,民国的那几个人还是很牛的。
>04
4.有了学习教材后就要刻苦学习了,先要了解周易八卦与六十四卦基本构成即卦象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周易也是一门符号学)。背诵八卦的卦画、名字、代表方位及实物。背诵六十四卦卦象、卦名、爻辞(这个最难)各宫归属。我说的背诵是指达到随意默写的程度,越熟练越好。最后强调爻辞最好结合着解释背诵。基础一定要打好打牢,这好比大厦的根基,根基稳了大厦才能更高。
>05
5.接着背诵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要怕辛苦,慢慢就会适应,随着了解的加深,慢慢的自己的感悟也会加深。背的同时可以结合着生活经历学习了,比如世间万物在八卦中各有所属,世间万事在六十四卦中都能找到原型,周易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趋利避害。
>06
6.基础打牢后,推荐三本进阶书,朱熹的《周易本义》、孔颖达的《周易正义》程颐的《伊川易传》,这三本是周易易理派的代表作。如要想学习象数,推荐读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这部书收集了许多汉代的经典之作。另外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07
7.如果你对周易的学习如饥似渴,且前面的知识都已掌握。我推荐学习清朝修的四库全书的易类六卷及易类存目四卷共十卷。据说现在已有电子版,可以试着找一下。
>08
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最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讨论问题。当然了,如果能找到老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09
最后希望大家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周易,周易这部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弄懂弄透的 ,但我敢保证周易学一点就能有一点收获。
谁能教我学易经,我背了六十四卦,看了卦辞,象辞,爻辞,总感觉是在读故事…
杨万强的实用六十四卦这本书不错,对卦象的解释很有见地。
怎么学易经?
:去买易经的书,照着书上说的慢慢学吧,或者去拜一位懂易经的人:,当老师:,一定会学会。
周易中的64卦的具体解释(不要文言)
《易经》概述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易经》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和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春秋中期说和战国说,所据不一。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像,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六十四个卦象的排列顺序,现传有两种本子: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
《易经》虽属占卦书,但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例如,它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六十四卦由三十二个对立卦组成,其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人”和“小人”、吉和凶、得和失、益和损、泰和否、既济和未济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现象,它还承认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后期,对《易经》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一些系统阐释《易经》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五传》。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2000余年,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正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解易者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者有: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作者简介:周文王
中国商末西方诸侯之长 。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古公亶父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或作鬼侯)、鄂侯(或作邘侯)一起,任商代三公。商王纣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谮,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当时商王朝内部矛盾剧增,政事日非,诸侯逐渐归附于周。西伯昌曾使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陕西大荔南)两国争讼和解,提高了威望。他在位时曾多次用兵,先伐犬戎获胜,继因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南)侵犯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今甘肃泾川北)一带,出兵灭密须,使周的西北方得到巩固。随后又向东发展,战胜黎(或作耆、饥)国,引起商贤臣祖伊的恐慌,告纣,但纣未加警惕。不久,周又伐邘(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逼近商王畿边境。最后,攻克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并在其地修建新都丰。西伯昌自岐邑迁都于丰,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东北),葬在毕(今陕西咸阳东北),相传在位50年。西伯昌晚年,周的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追称他为文王。古书记载文王在被囚羑里时,因困于忧思,“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易经》中六二,初六,上九各是什么意思
这是对六十四卦中每个卦中的爻的称呼
每个卦有有个爻,从下往上称“初”“二”“三”“四”“五”“上”
两个短线–叫阴爻,一根长线——叫阳爻,“六”指阴爻,“九”指阳爻
“初六”就是指第一爻阴爻,“六二”指第二爻阴爻,“上九”指第六爻阳爻。
与上述相反的是“初九”指第一爻阳爻,“九二”指第二爻阳爻,“上六”指第六爻阳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