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爱秘籍
你身边的私密情感专线!

专家谈3000万光棍 专家这样说

专家谈3000万光棍】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至111.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一出,有网友担心“有3000多万男性要打一辈子‘光棍’”。人民网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人口学专家。
3000多万“光棍”?
“多出3000多万男性,他们会不会找不到媳妇?”针对网友的疑惑,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学系主任杨凡表示,这种直观感受有道理,但具体还要看多出的3000多万男性处于哪个年龄段,是否处于婚育年龄,“需要等普查公布分性别、分年龄组的数据后才能证实。”
杨凡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现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按照人口规律,总人口中还存在老年女性多于男性的特点,“所以这可能意味着在青年人口、少年儿童人口中,累加多出来的男性会高于3490万。”
对于当前存在的“光棍”现象,她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出生的孩子中就出现男孩比例偏高的现象,随着他们陆续进入婚育年龄,确实出现了男性遭遇婚姻市场激烈竞争、甚至找不到配偶的现象。
“但这种现象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杨凡告诉记者,大城市由于流入人口的补充作用,此类现象并不明显,“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就会比较突出。”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则提到了“可婚人口性别比”。“这是法定可以婚配的人口性别比”。他表示,可婚人口性别比有城乡差别,“大城市可婚人口性别比有女性化趋势,由此产生‘大龄剩女’现象;广大的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可婚人口性别比有男性化趋势,由此产生‘草根光棍’问题。”
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
性别比是什么?
杨凡介绍,性别比通常表达为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是最常使用的、用以描述人口性别结构的人口学指标,可进一步细化为总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婚龄人口性别比和年龄别人口性别比等。“其中最基础的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它对总人口性别比和年龄别人口性别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新生婴儿的性别比,反映某时期新生婴儿中每100名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数量。”杨凡指出,“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一般在103至107之间,如果该指标长期、持续、大幅地超过107,提示着人为胎儿性别选择现象的存在。”
111.3处于什么水平?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5月11日答记者问时指出,从性别构成上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杨凡指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处于逐步下降的过程中,但目前的111.3仍高于正常水平107。
对于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杨凡提到了三点,包括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性别偏好、生育空间缩小形成的挤压(人们不能或不想通过多生实现生育男孩的目的)以及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性别失衡问题,关键在于削弱、消除人们的男孩偏好。具体可体现为在教育政策中体现性别公平,避免教育中性别偏好的传递;促进就业机会平等,保障两性公平的就业待遇;保障女性的财产权、遗产继承权等。”
责任编辑:王潇璐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专家谈3000万光棍 专家这样说
  每到一户,书记都与这些因病治贫户亲切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走访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用药、报销情况以及针对病情的免费送药情况。重点围绕“健康扶贫”进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慢病签约、大病集中救治等相关政策进行再宣传再讲解,现场答疑解惑,引导贫困患者正确把握政策,科学就医。同时为他们讲解疾病预防、合理膳食、注意营养、科学健身等健康知识。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日本福岛地区13日晚间发生7.1级地震。东京有强烈震感,门窗剧烈摇动。
新春迎佳节,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元夕或者灯节,作为寒假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元宵节可谓儿时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依稀记得每逢元宵,家里早早就挂上彩灯,随着日落西山,家家户户都开始点灯盏、放鞭炮、吃汤圆,再喝一杯最喜欢的汇源果汁,酸甜可口,承载了记忆中的美好时光。现如今,城市里璀璨的霓虹灯掩盖了月亮的光芒,超市里的速冻汤圆也少了几分儿时的香甜,对于在外独自过元宵的人来说,能够一如既往陪伴在身边的,怕是只有记忆中的那一杯汇源果汁了!
原标题:财产和行为税合并申报,这些要点你知道了吗?
川北在线核心提示:原标题:李莎旻子公布恋情 称他是一个温柔的人 7日,李莎旻子在个人社交平台上为自己的节目做宣传,她在节目中唱了一首为前男友写的歌《我在星期八等你》,寓意是在不存在的日期等等不到的人,唱毕表示今年有一个人带我走出来了,还发文自曝是的,我恋爱了,而他是一个
相关推荐: 数字货币的共识范围将全面超出银行时代︱数字货币衡论
“价值”不是“货币共识”的基础 关于货币问题最为朴实,也最为粗浅的一种看法,即,只要有“价值”,且被普遍接受,就成其为“货币”。问题是,有价值就会被普遍接受吗?事实当然并非如此;那么,被普遍接受一定是基于价值吗?事实亦非如此。“价值”与“普遍接受”之间有没有因…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