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爱秘籍
你身边的私密情感专线!

今天理发是吉日吗,文殊菩萨剃头吉日详解

今天理发是吉日吗,文殊菩萨剃头吉日详解
2023年9月12号是结婚的吉日吗?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是,结婚的好日子。只要结婚对象是爱你的人,也是你爱的人,

2023年农历7月十二日开锁是吉日吗?

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我感觉什么时候开没有吉日不吉日的,想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

我老公今天开会三个小时可能吗 他在理发店上班可能吗?

一个小理发店,开三个小时会的可能性比较小。讲什么呢?

五月七号是黄道吉日吗

五月七号是黄道吉日。
公历日期:公历2023年5月7日(二零二二年五月七日),农历日期:农历2023年4月7日,壬寅(虎)年农历四月初七日;岁次:壬寅年、乙巳月、庚申日,碓磨炉外东南。
宜:开光,出行,嫁娶/结婚/婚嫁;
忌:会亲友,进人口,修造/装修,动土,起基,移徙/乔迁/搬家/搬迁,开市/开业/开张,纳畜,入殓,除服,成服,移柩,破土,安葬,修坟,立碑,会亲友。
5月7日是阳历年的第127天(闰年是128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8天。
去世人物:2012年——丹尼·费奇,飞行员,苏城空难中避免更大伤亡的英雄。2023年——吴文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刘子枫,中国内地男演员,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2023年——姜受延,韩国演员,参演过新科幻大片《贞伊》。享年55岁。

文殊菩萨剃头吉日是什么

【五戒】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毗尼母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论卷十四、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之上〕
(二)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灌顶经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
(三)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禁绝:(一)夺生命,(二)不与取,(三)虚妄语,(四)欲邪行,(五)邪见等。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饮酒戒,另加邪见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六、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
(术语)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谓之优婆塞,女子谓之优婆夷。大毗婆娑论名为五学处。大庄严经名曰五大施。俱舍论名曰近事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受离五所应远离,安立第一近事律仪。何等名为五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说,五饮诸酒。’[囗@又]指持五戒之优婆塞而云五戒,如赵五戒,智举五戒等。仁王经上曰:‘有千万亿五戒贤者。’
五戒(梵pan~ca s/i^la^ni,巴pan~ca s/i^la^ni)】
谓在家男女应受持的五种制戒。即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大毗婆沙论》名为五学处,《大庄严经》名为五大施,《俱舍论》名为近事律仪。
佛制初以皈依佛法僧之在家众为优婆塞(或优婆夷),及至制戒,更教应受持不杀等五戒,即受持三归五戒之在家众,方称优婆塞。故《毗尼母经》卷一云(大正24·802b)∶‘优婆塞者,不止在三归,更加五戒,始得名为优婆塞也。’
关于五戒的分受与具受,各经持有不同的看法,如《增一阿含经》、《优婆塞戒经》及《大般涅盘经》等提出了分受之说。《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杂阿毗昙心论》则认为所谓少分行、多分行、满分行优婆塞之说,乃欲明持戒功德之多少,并非有如是受戒之法,故不允许分受。
此五戒中,前四者属性戒,后一者为遮戒。又前三者在防身,次一在防口,后一种通防身防口,在防护前四者。故《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云(大正23·506c)∶
‘优婆塞五戒,几是实罪?几是遮罪?答曰∶四是实罪,饮酒一戒是遮罪。饮酒所以得与四罪同类结为五戒者,以饮酒是放逸之本,也能犯四戒。(中略)于众生上得四戒,于非众生上得不饮酒戒。’
◎附∶续明《戒学述要》下篇〈律仪别述〉(摘录)
近事男女有五学处∶
(一)离杀生∶亦云不杀生。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有命者,不得故杀。此不杀生戒五缘成犯∶(1)是人,简非畜生等,(2)人想,(3)杀心,(4)兴方便,(5)前人命断。故虽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然其中有重有轻,不可一例。若杀父母师僧圣人,是为逆罪,此罪深重。若杀余人,名犯根本性罪,不容忏悔。若杀诸非人,名犯中罪;若杀畜生,名犯下罪。此中下之罪,皆可忏悔。故杀生虽同,然应详细分别。又世人多以不杀生与不食肉等量齐观,虽云心出等慈,然有不明杀生成罪之惑。以致讹风久传,致令多人不敢进受五戒,为碍殊重。今案∶若创受五戒,即发大菩提心,禁断肉食,此为最善。若或未能,则律许食五种净肉,不违近事律仪,智者应详。勿因事胶着,翻成进道之障碍为得。
(二)离不与取∶亦云不偷盗。凡他人之金银财物,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众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不与而取。此不与取戒,以盗僧物得过最重。此戒具六缘成犯∶(1)他物,(2)他物想,(3)盗心,(4)兴方便取,(5)值五钱,(6)离本处。六缘具足,失无作戒体,不通忏悔。盗四钱以下,及盗鸟兽等物为轻,可以忏悔。
(三)离欲邪行∶亦云不邪淫。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配偶间行之,此外一切女人不得故淫,名离欲邪行。若出家学道,应全断淫欲,则名离非梵行。佛于近事律仪唯依离犯他妻建立学处,不依离犯自妻者,以‘欲邪行性罪所摄,世所讥嫌,余非梵行,虽性罪摄,非世讥嫌,故此不制’。又,‘于他妻等远离则易,非于自妻,谓处居家,妻子围绕,昼夜习近,恩爱缠心,不能受持远离习近内真不净,外假庄严,如画粪车,自妻骸骨。离欲邪行易防护者,谓求他妻难遂心故’。复次,‘若诸圣者经生不犯,立近事戒,于自妻不尔。所以者何?犯自妻有三∶谓从贪嗔痴生,经生圣者虽不犯从痴所生,痴见品摄故,圣者已断,而犯贪嗔所生,是故不立’(文见《婆沙》卷一二三)。《俱舍》颂亦云∶‘邪行最可呵,易离,得不作。’此中或有疑云,若童子时受近事戒,至少年位方娶妻室,彼于此妻先亦得戒,今虽与之结为夫妻,行非梵行,然不犯戒,以昔于受近事戒时,‘得由别分,非总相续,先所受得离欲邪行,非谓离非梵行,今如何犯?习近自妻,非邪行故。谓一相续别分有多,所遮所行,别故无犯’。《俱舍》颂云∶‘得律仪如誓,非总于相续。’若在家男女,能进而受持远离非梵行等五种学处,是为受持增上五戒,得名为最胜优婆塞、优婆夷,然非离先所受五戒律仪更别有体。此邪淫戒三缘成犯∶(1)淫心,(2)是道,大小便道口道随一,(3)事遂,入如胡麻,即失戒体。
(四)离虚诳语∶亦云不妄语。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妄语有大小∶如见闻觉知言不见闻觉知;不见闻觉知言见闻觉知等,是名小妄语;可通忏悔。若未证圣果,而言我得须陀洹果等;乃至实未得定、见好相等,而言得定见香见花见菩萨声闻天人神鬼等,皆大妄语摄,犯则罪重,名不可悔。详明语业,总有四支∶(1)妄言(亦云虚诳语),(2)两舌(亦云离间语),(3)恶口(亦云粗恶语),(4)绮语(亦云无义语)。
近事戒中唯以妄言立为学处,不依余三。此有多说∶(1)‘虚诳语性罪所摄,讥嫌最重。离间语(旧云两舌)等虽性罪摄,讥嫌少轻,故不立为近事学处’。(2)‘离虚诳语易可防护,非离余三。谓处居家御僮仆等,难可远离离间等三,及身业中捶挞等事’。 (3)‘作虚诳语业道最重,余三少轻,故不立为近事学处’。(4)‘唯虚诳语能破坏僧,故立学处,余三不尔’。(5)‘若诸圣者经生不犯,立近事戒。圣者经生必定远离虚诳语业,非余语业。所以者何?余语有三,谓从贪嗔痴生。经生圣者虽不犯从痴所生,痴见品摄故,圣者已断,而犯贪嗔所生,是故不立’(文见《婆沙》卷一二三)。《俱舍》则谓∶‘以开虚诳语,便越诸学处。’谓为防护行者犯罪以后,以虚诳语否认自己所犯学处,故虚诳语立为近事学处。《成实论》云∶‘是事(指离两舌等三种语业)细微,难可守护。又,两舌等是妄语分,若说妄语,则已总说。’故知两舌等虽不立为近事学处,然已摄于妄语之中,犯非无咎。此虚诳语五缘成犯∶(1)所对是人,(2)是人想,(3)有欺诳心,(4)说自证圣果及见佛见鬼等,(5)前人领解。即名失戒。
(五)不饮酒∶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故饮。若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或白师后方许饮服。自既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此近事五戒,前四是性罪,不饮酒属遮罪。
〔参考资料〕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智度论》卷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成实论》卷八;《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第三章;中村元《原始佛教の生活伦理》。
【十善十恶】
十善即十善业,梵语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梵das/a^kus/ala -karma-patha^ni )、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 (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称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称为七支业(口四亦称语四)。造业之经过可分为加行、根本与后起三个阶段,此十业道属根本者,故立为根本业道。
十善十恶之说,见于大、小乘诸多经典,阿含经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行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对十善十恶之果报分为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加以解释,因行十恶而堕三恶道者,为异熟果;因杀生业而致多病短命者,为等流果;因杀生业而遇霜雹、尘秽等害者,为增上果。
此外,十恶系由贪、嗔、痴三不善根中任一者之加行(预备之行为)而起,当其显现成为业道,即依三不善根中之特定者或任一而引起。十恶之中,以杀生及邪见为最重。据新华严经卷三十五称,行十善十恶者,依善之弱强程度而得人、天、三乘、佛果;依恶之程度而堕三恶道,即恶性强则堕地狱,次则为畜生,再弱则为饿鬼;或生于人间,亦遭短命、多病及其他之不幸。十善具有止恶行善之意义,故亦称十善戒,或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又十善为顺理之正法,故有十善正法之名。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载,修下品之十善,可为人中之王;中品十善为粟散王,即小国之王;上品十善为铁轮王,即转轮圣王之一。据此意义而言,其王位称为十善位,帝王称为十善君;于过去修十善戒,得此功德,故称之为十善戒力。于天台宗,圆教十信位之菩萨名为十善菩萨。又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等称为五恶;反之,则称五善。此五者同于五戒之德目,故守五戒称五善,违反五戒则谓五恶。〔长阿含经卷十五、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卷四十四、正法念处经卷一、卷二〕(参阅‘业’5494、‘业道’5502)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鬭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十善】
(术语)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见善恶条。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利为义。息倒归真曰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作二种,皆名曰善。或以加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十善十恶】
(名数)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新云不与取。三邪淫,非自之妻妾而行欲者。四妄语,新云虚诳语。五两舌,新云离间语。六恶口,新云粗恶语。七绮语,新云杂秽语。语含淫意者。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拨正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又此十恶为苦报之业因,故名曰十恶业。又云十不善业。又此十业能通苦报,故又名十不善道。又曰十恶业道。十善者,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也。此十者能顺理,故名善,名十善业,又名十善道,十善业道。准上可知。见法界次第上之下。俱舍论十六。此中受持十善曰十善戒,是为大乘之在家戒,以感欲界之乐果者。
【善恶】
指善与恶。若再加上无记,则合称为‘三性’。一般而言,善指顺理,恶指违理。然于经论中有多种不同说法,依成唯识论卷五之意,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与无漏行法为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有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其善恶之分际,在顺益与违损之差别。且善恶二者皆须贯串此世与他世,否则即为无记。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则不为顺益,故非为善,而为无记性。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则不为违损,故亦非恶,而为无记性。
净影寺慧远于大乘义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萨、佛等五乘,以阐释善恶之名。即:(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为善;能招感三途果报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等,称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指无相空性。佛、菩萨及二乘所修之善法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为有相行,故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为己之自体,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义,五乘所缘修之一切善行皆为恶。
天台宗所立之善恶有六种,即:(一)人、天之善。指五戒、十善等之事善。但因于人、天之果报尽时,仍将堕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之中,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人能远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苦,故为善;但二乘人虽能自度,而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三)小乘菩萨之善。小乘菩萨慈悲兼济,故为善;但因于自身之中,未断任何烦恼,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故为善;但因未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别教菩萨能见中道之理,故为善;但因所见之中道为隔历之中道(隔离而不融通之中道),而非圆教之圆融中道,故其所行带有方便,不合于理,是亦为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教菩萨所见之圆妙之理,本为至极之善,但由‘顺、背’及‘达、着’等二义而言,则亦为恶。‘顺、背’,谓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则为恶;‘达、着’,谓达此圆理为善,而于圆理生起执着,则为恶。其中之第二义,系以达、着二者判别善恶,为天台宗独特之说。〔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乘义章卷七、法界次第初门卷上、摩诃止观卷二之三〕(参阅‘善’4873、‘恶’4944)
愿对您有所帮助!愿您早日得般若智慧!阿弥陀佛!

文殊菩萨剃头吉日中少白是什么意思??

文殊菩萨剃头吉日中少白就是少年白头

文殊菩萨所示剃头日(加【】标记日子是尽量不要理发):

初一日   受福               十六日 利益

初二日   官事               十七日【多病】

初三日   欢喜                十八日【犯盗】

初四日   富贵               十九日 悟道

初五日【面黑】            二十日【祸崇】

初六日   神通               二十一日【患难】

初七日   康宁               二十二日【受俱】

初八日   寿长               二十三日多闻

初九日   闻法               二十四日证果

初十日   记别               二十五日斗争

十一日   眼明               二十六日祥瑞

十二日【困苦】            二十七日【疮癣】

十三日【少白】            二十八日【受冤】

十四日   神定               二十九日长慧

十五日   大吉               三十日   如意

赞(0)